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思想,2022年7月15日,小教212、214“授渔缘梦瓯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蒲岐镇、雁荡镇和柳市镇,针对当地实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对乐清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情况的调查。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不惧骄阳、满腔热情,得到了来自指导老师与当地村民等多方面的支持。
初探农村文化与特色产业
第一站,“授渔缘梦瓯情”实践队来到了“抗倭名镇”蒲岐镇。在院长卢瓯武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拜访了蒲岐古镇博物馆。望着渔船模型、渔民雕塑,聆听着蒲岐先民耕海牧渔、冲前抗倭的时光故事,不禁让人感激于先人的辛勤创造,让吾辈拥有如今的幸福生活。
蒲岐俗称“海鲜王国”,拥有海涂数万亩;海洋捕捞更是历史悠久,海鲜产业则是其一张亮眼的明信片。因此,实践队员们又参观了位于蒲岐下侯宅的晒鱼基地。顶着炎炎烈日,涂民早出晚归,辛勤晒鱼,年复一日的勤恳劳作,不只是为了生计,更是因为那一份深深的热爱。
在雁荡镇,实践队员游览了风景优美的雁荡山——欣赏独属于雁荡的蝉唱蛙鸣,实地感受雁荡旅游文化的魅力,倾听雁荡地区文旅融合新业态“点亮”乡村经济的故事;参观了铁枫堂,走进近年来兴起的铁皮石斛产业,了解产业运营模式,感受依托特色产业的雁荡绘就乡村振兴的绿色蝶变新蓝图。
柳市镇是实践的最后一站。在这里,实践队员们第一次近距离观赏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杨木雕,赞叹于工匠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精神的载体,使乡村有了灵魂。同时,像黄杨木雕这样经济价值突出的非遗项目在乐清市乡村产业发展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长点,形成了特色产业,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兴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以共享为手段,以幸福为导向”,实践队员们在这里访问了正泰集团的电器产业,感受柳市镇的新兴科技力量。无人运输令队员们大开眼界,也深深感受到了当地政府“惠民、利民”的原则宗旨。
深入农村学校探究农村教育
乐清市辖区的90%为山区,农村学校分布广、数量多,在我国浙闽粤地区具有一定典型性。由此,“授渔缘梦瓯情”实践队认为,对“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乐清市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展开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是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实践队探访了三镇的六所农村中小学,与当地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员进行交流、访谈,同时结合实地情况,线上线下相结合展开问卷调查。
在交谈与问卷分析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当地农村中小学的实情: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现象时有发生。农村中小学教师少,教师结构性短缺,教育设备相对城区学校而言仍存在一定差距,在义务教育投入资金方面也略显不足,由此可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迫切性。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是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乐清市农村教育一定会有更好的教育未来。
时光飞逝,十五天的实践之旅很快就结束了,但在乐清市得到的感悟将长留实践队员心中。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对农村教育的扶持,“授渔缘梦瓯情”暑期社会实践队此次赴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三镇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调查,积极响应着“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实践主题,亦希望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喜迎二十大。新时代的浙师人将立志做到肩上担责任、目光向远方,用青春和奋斗为祖国贡献力量,在火热的实践中绽放青春梦想。
文/徐晨蕾、胡芷铖、池宇瑶、陈佳月、何春蓓、谈方怡
视频/胡芷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