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的瑰宝;劳动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当非遗文化遇上劳动教育,势必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今年暑假,小教212班“河姆渡”实践队经过多日的调研活动,在深入考察河姆渡非物质遗产文化、调查当地劳动教育现状以及居民态度后,开发了非遗农韵特色劳动课程,并在宁波余姚当地进行试点,挖掘可被推广借鉴的教育经验,以期为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建设提供新思路。
Part1 问卷调查
考虑到经验推广的可能性,实践队成员设计了线上(全国地区)和线下(余姚地区)两套问卷。线上问卷一出炉,成员们就赶忙分头转发、宣传推广。线下问卷就更费些力气——在炎炎烈日下,实践队成员们出发在余姚街边分发问卷,请热心市民们为河姆渡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出谋划策。
图1 团队成员线上研讨调查问卷编制
图2 团队成员对河姆渡游客进行线下采访调研
Part2 实地考察
在问卷调研后,实践队成员前往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观察考古出土的金枪鱼脊椎骨、带切割痕迹的鹿角,队员们仿佛看到了在几千年前的丘陵山地上,大象、犀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出没其间;看着河姆渡原始人民用箭射鱼,用骨耜开垦成片的水稻田,也体会到了原始社会的人们自给自足、用劳动创造未来的快乐。研究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和于垂直点使用的榫卯结构,队员们不禁感叹于他们的智慧,想象着他们穿针缝衣、舟楫穿梭、饭稻羹鱼的定居生活。经过几日的实地考察,大家对河姆渡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在余姚地区将河姆渡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更增添了一份信心。
Part3 课程开发
在实地考察挖掘河姆渡文化和问卷调研了解小学生劳动教育需求后,实践队成员们开始进行了针对小学低、中、高学段的课程开发。成员们用心制作了知识宣传手册,由点到面,力求把河姆渡历史讲活。队员们从稻季农时、匠器“慧聚”、巧构干栏三个角度开发特色课程,让学生们在感受河姆渡文化氛围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劳动实践体会河姆渡先民的劳动艰辛、劳动快乐与劳动智慧,在沉浸式劳动教育过程中逐渐热爱非遗文化,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
图3、4 团队自主编制劳动教育宣传册
Part4试点推广
实践队成员作为孩子们的专属小导游,带领学生们一同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从劳动教育的角度为他们介绍河姆渡文化。当看到书里的内容真实地出现在眼前,孩子们的眼中都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图5 团队成员组织学生参观河姆渡博物馆
图6 团队成员组织学生参观河姆渡博物馆
接着,队员们带领学生们在水稻种植基地参观现代大棚技术,亲身体验种地插秧的农耕生活。在实地体验结束后,学员小睿写了一篇日志回顾自己的体验:“亲手摸到稻子的时候才发现,稻谷身上还有些小刺。农民伯伯每天种稻子的时候摸到这些小刺,该有多疼啊!”
图7、8 团队成员带领学生深入稻田
在实践活动的尾声,成员们总结了将河姆渡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经验,希望这种结合能走出余姚,走向全国。半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烈日下满街采访,在遗址树丛间穿梭来回,牵着孩子们的手踩过水沟……“这次实践,孩子们与我们都收获颇丰。”
图9 合影留念
文/刘瑾仪、谈方怡
图/林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