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因负塘而居,得名“塘栖”,位于余杭境内,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起点。自元代商贾云集,明清时富甲一方,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光绪《唐栖志》中记载道:“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
随着古镇的商业化发展与城镇化的进行,古迹保护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小教211班“蔗糖”实践队的成员于7月1日起,对塘栖古镇开展了实地调研。
图 1 团队成员制作的调研地图
Part1 调研进行时
在塘栖古镇景区的西南方有一座水南庙,人们通过祭拜它祈求风调雨顺。在访谈中,队员了解到,水南庙于2001年8月进行了翻新,其中所供奉的水南娘娘留存时间最久,约有20年的历史。
图 2 水南庙
自塘栖景区入口而进,熙熙攘攘的人群漫步于商业街。走到运河岸边,可以看到一个“8”字形的小水井,这就是郭璞井,相传是东晋文学家郭璞所建。运河上横跨着一座七孔石拱桥,这就是塘栖最著名的广济桥。每当夜幕降临,温暖的黄光从桥边发出,贯穿桥面,映照到运河上,随手一拍便是美景。走过广济桥,来到水北街,下桥便是转角楼,当地的特色糕点售卖处。
图 3 广济桥与水北街
再向东行,即可看到一块石碑,石碑上的字已模糊不清。据记载,这是乾隆十六年弘历帝南巡时,为表彰浙省未拖欠皇粮,将圣谕刻石晓谕官民,由此而成的乾隆御碑,这表明了塘栖在明清时期的富强昌盛。在与民宿老板的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此碑曾被大纶丝厂切入围墙,因此幸免于战火的伤害,得以存留至今。
图 4 如今被保护起来的乾隆御碑
图 5 御碑码头
再往东是一栋古建筑——基督教堂,由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美北长老会的传教士金·乐德创办。可团队刚开始却找不到它,原来教堂本通体白色配上醒目红十字,现今变成用作展览的玻璃房,改名“风雅塘楼”。
图 6 风雅塘楼(原基督教堂)
Part2 访谈与问卷
在查阅相关资料、对古镇进行调研后,小教211班“蔗糖”小分队的实践队员对当地居民、商家与游客分别进行了访谈。在白天,她们主要对商家进行采访;暮色西沉后,她们就在街边,吹着运河的风与纳凉的居民进行访谈。
图 7 团队成员和聚源昌藕粉老板娘访谈后合照
除此之外,团队成员回收了近200份问卷。在问卷分发的过程中,她们不断寻找与填写者交流的机会,以增加对古镇的了解。
图 8-1 问卷发放
图 8-2 问卷发放
七月初,杭州正值炎热时节,团队成员顶着烈日外出调研、访谈,傍晚则趁降温分发问卷,夜深而归。这段难忘的实践过程不仅磨练了她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意志,也锻炼了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加了对历史文化古镇的认识。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也开始对古镇有所思考;特别是在和居民的交流过程中,队员们无一不感受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为什么您觉得塘栖古镇比您去过的其他古镇更有特色呢?”
“我也不知道,但谁不会觉得自己的家乡更好呢?”
文/刘心平、何梦露、谈方怡
图/姚欣艺、周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