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出了异彩纷呈的地方饮食文化。从兰溪鸡子馃,到河间驴肉火烧;从食饼筒、麦芽塌饼,到麦鼓头......传统小吃从未褪色,制作技艺永不过时。非遗不是存于空中楼阁的冷门技艺,传统小吃的制作有着来自家乡的脉脉温情。
为追寻传统的味道,探究小吃制作工艺,触摸非遗文化的温度,小教202班“热追非遗”实践队在这个暑假开启了关于“品传统味,传非遗魂——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调查研究之旅。
NO.1 亲身体验传统小吃制作工艺
传统小吃的制作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赋予了传统小吃独特的风味与文化气息,其传承与保护对传统文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相比现代工艺,传统工艺的制作程序讲究亲力亲为,富有鲜明特色。
为更深入了解传统小吃的制作工艺,奠定后续调查的基础,“热追非遗”实践队的成员们分别选择了自己家乡其中一种较为典型的传统小吃,通过体验动手制作,亲身感受蕴含在传统小吃中的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过程中,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保护地方传统小吃制作工艺的重要性——缺失了这种工艺,传统小吃也将失去独特的风味。一样样食材,在蒸、煮、炒、切等道道工序中被赋予地方特色,也化为游子在记忆中魂牵梦萦的不灭情结。
NO.2 线上线下,深入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根据已有的认知和网络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实践队成员对调查问题进行了编撰和润色,最终形成一份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在这之后,就是最关键的问卷发放环节。队员采用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线上调查灵活可操作,帮助实践队获取了百余份问卷反馈;线下调查的地点分布广泛,人员具有代表性,获得的信息更加实在具体。
被调查者反映,现代社会下传统小吃的制作工艺正在逐渐流失。传承者们逐渐老去,新生的力量却日渐微弱。实践队的成员发觉到曾经广布集市的传统小吃正在慢慢消失,也不由想起年轻时与长辈一同制作食饼筒时的生疏。舌尖上的乡愁,是传统小吃的守望。
NO.3 采访多位街道店家,收获满满
实践队的成员分布在不同城市,于是针对一些南北方的传统小吃制作工艺,队员分别对家乡当地销售的店家进行了走访。接受采访的店家热情地为队员们展示了传统小吃的完整制作工序。对于在一旁凝神观看的实践队员们,这不仅是一个欣赏的过程,也是一节感受非遗文化的精彩课堂。
传统小吃的种类不同,制作工艺的难易程度也各异。接受采访的人们告诉成员们,现下制作工艺较繁琐的小吃要传承下去有些困难,承载和记忆制作工艺的主体依旧是中老年人。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国饮食文化更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一枝独秀。传统饮食制作工艺作为中国非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曾贯穿于先辈们生活的街头巷角,也依旧氤氲在清晨早餐店的热气里,唤醒着现代都市里的人们。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来饮食文化的融合,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本土的饮食文化,仍是亟待人们思考的重要命题。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小教202班“热追非遗”实践队的成员们通过展开线上线下问卷调研、实地采访和亲身体验制作等形式,切身感受传统小吃制作工艺中蕴涵的文化魅力,思考文化流淌的根脉,探索传统与时代潮流接轨的各种可能,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及传承献出了一份力量。
文/梁文娴 李艾静 李伊琳
图/金冰鑫 李菁晶